最近集中半年集中处理了不少的中台案例, Legendshop中台得也该总结一下自己的'中台‘心得。
在有些人眼里:中台就是技术平台,像微服务开发框架、Devops平台、PaaS平台,容器云之类的,人们都叫它“技术中台”。
在有些人眼里:中台就是微服务业务平台,像最常见的什么用户中心,订单中心,各种微服务集散地,人们都叫它“业务中台”。
在有些人眼里:中台应该是组织的事情,在释放潜能:类似于企业内部资源调度中心和内部创新孵化组织,人们叫它“组织中台”。
这些理解都对,但也都有不够准确或不够完整的部分。中台,作为一个还在被定义当中的概念,正处在一个大家都有感觉,但又难以被定义的状态。而且可预见的是,这种相对模糊的状态可能还要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与京东等大厂的中台相关负责人沟通后,我们发现,目前行业内对于中台讨论的视角还是多偏于战略或组织架构层面,而中台更多是因为公司业务在发展到某一阶段时,遇到瓶颈与障碍后,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
中台不是什么新概念,早在2015年阿里就已经提出了建设中台的概念了, 所以大家可以出门左转搜索一下中台的概念。经过阿里的建中台,拆中台(不知道的也可以搜索一下阿里“拆中台”的故事)的一轮骚操作以后是否中台就变得无用了呢? 要是中台无用那么为什么反而过去半年的客户需要中台的量增加呢? 所以个人的看法是:当一个事物走下神坛的那一刻就代表她开始走向实用的应用场景了。中台不是消亡,而是变得实在落地到具体应用了。所以我不妨也谈论一下什么企业适合建中台, 中台分技术中台, 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我们怎么具体应用呢?
1.业务中台更多偏向业务流程管理,将业务流程中共性的服务抽象出来,形成通用的服务能力。比如电商平台C2C、B2C、C2B、B2B四种模式,其中订单、交易、商品管理等模块都是有共性的。
2. 业务中台是抽象业务流程的共性形成通用业务服务能力,而数据中台则是抽象数据能力的共性形成通用数据服务能力。
3. 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的联系:如果同时拥有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则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是相辅相成的。业务中台中沉淀的业务数据进入到数据中台进行体系化的加工,再以服务化的方式支撑业务中台上的应用,而这些应用产生的新数据又流转到数据中台,形成循环不息的数据闭环。
企业前台、后台存在需求矛盾时,为了满足前台的快速迭代需求和后台的稳定性需求,中台概念应运而生,核心是当前台需求来临时,中台能快速的进行响应,从而提升研发效率,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中台主动收集前台业务信息和数据,意味着不需要前台有意识去存数据;减轻一线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还能收集到更多数据。其次,综合分析前端各业务数据,并与后台资源数据匹配,得出合理的处理方案,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最后,以服务的形式将业务方案结果推给前台。
比如,通过一线销售的销售预测数据,可以做下单备货准备。
“后端前移,支持一线”始终是中台的建设宗旨。对于某些行业,如电商、零售、电信运营商等,中台其实就是其生产系统,离开中台就无法运作。而对于另一些行业,如IT行业、制造业等,中台只是辅助决策系统,重要的决策和发布指令,还是需要人来做。还有一些行业或形态,中台没什么用,如研发、小微企业。
这两个维度基本是知和行的关系,信息维度中台的道理很容易讲清楚;而业务维度的落实和实施则复杂得多。这就像是培训:听课时热血沸腾,出门恢复原状。
中台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通过一次建设,满足不同业务线的需求,减少公司内不同业务线的重复建设。比如阿里是电商业务,不同的业务线如天猫、淘宝、菜鸟、飞猪等等,其实都是在不同的平台去售卖不同定位、类型的商品。所以对于阿里的中台建设来说,一开始核心要建设的就是商品中心、交易中心、营销中心等等。
所以如果公司只有一个核心业务线,中台的建设就是不需要的。只是在开发过程中,可以相对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可能,把整体做的比较有扩展性一些。这样万一后续公司出现了多业务线,则可以在原先的核心业务基础上,将其发展为中台。
不过注意一点,为什么说是相对扩展性,因为互联网整体业务变化和技术变化都比较快,如果一开始为了后续可能出现的中台情况,考虑太过完善,有可能会拖慢一开始核心业务的发展。所以这其中的度需要把控。
假如你们公司有多个业务线,接下来需考虑。不同业务线有没有共通性。
腾讯是没有业务中台的, 为什么?
当我们被问到:
· 阿里是做什么的:卖东西的;
· 苹果公司是做什么的:卖手机的;
· 可口可乐是做什么的:卖饮料的;
· 腾讯是做什么的:做游戏的?做通信的?做娱乐的?做投资的?
这里商业模式的定义是狭义的:通过什么产品服务赚到钱。
我们看到阿里、苹果、可口可乐虽然都是多元经营的集团公司,但是核心模式其实是单一的。而腾讯此时看起来就有些特殊了,他的商业模式之间差距有点儿大是不是?
要是你的公司先腾讯一样大,业务毫无联系,那么也不要妄想做一个中台能解决所有问题。
对于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公司的多个业务线或产品,利用公司的核心优势,其产品只是面向用户或者场景的不同,这种公司是比较适合做中台的。
例如我们过往做过的案例里面的南京钢铁集团:他们需要售卖钢铁, 需要整合上游供应商,需要有招投标,需要使用内部的ERP,内部员工需要生活也需要交易, 这么一些列的交易场景交织组合在一起,同事他们已经在应用这各个专业化领域的里面的数字化工具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中台来整合调整以及打通各个信息孤岛。
前面两个问题回答后,如果觉得仿佛自己公司真的有多业务线,而且业务线真的有很多的共通性。那么可以再考虑一个问题,来验证中台是不是真的有用。做了中台后,真的可以提高我们公司的效率吗?
每一个事情,必须在做之前就要考虑到目标以及结果。回到做中台的初衷,是为了减少重复建设的能力,所以建设初期,我定的中台建设的目标是:业务接入的速度以及效率。所以在做之前,自己可以预想评估下,一些中台中心化建设所花费的成本,以及建设好后业务接入的成本。
有可能业务变化十分快,中台一边建设,业务一边变化,而且接入时候双方也很痛苦。所以一方面要问自己这个问题,同时要结合公司情况,来看某些东西的建设到什么程度对于效率的提升更加有帮助。
比如一般对于交易中心来说,如订单的很多字段其实对于很多平台都是大同小异的,那这部分相对标准化,而且交易这部分比较重对稳定性要求很高,需要不断维护增强稳定性,每个业务线自己开发,也比较不现实,所以这个部分的投入产出比衡量一下,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但是对于如营销相关,可能需要判断,哪些是通用的营销能力,比如券、折扣。这种可以沉淀相关基础的。再丰富的玩法,每个业务不同,就不适合在中台做了。
前面三个问题比较属于产品问题,产品问题都考虑清楚了。需要问最后一个客观因素,就是组织情况,你们公司是不是自上而下的要求其余业务线必须接入中台。
因为在中台建设的初期,比如我们公司是按照滚轮子的方式建设的,就是边满足业务需求,边建设中台。那对于业务来说,肯定有一个等待的时间。如果没有强力要求进行中台接入,很多业务可能都会觉得很麻烦,然后自己做了。长期下去,中台就会变成一个空壳。然后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别人总觉得你很弱,接入很慢,不愿意接入。
部分组织在数据治理的过程中速度过慢,成效不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权责、部门配合等方面存在问题。 很多情况下,生产数据、使用数据、分析数据的工作人员分布在不同的职能线与部门,角色不同,立场也不同,这些客观存在的影响因素都会影响整个数据治理的最终结果。
比如在我们公司首先从组织结构上,划分了中台以及各个前台,每个前台产品、中台分别作为一个项目,当一个新业务发展时候,由于本身后端开发资源进展,所以必须寻求中台的帮助,让一个新业务可以快速发展起来。
中台是企业组织和业务重构的关键发展路径,其建设是由企业发展过程决定的,而不是由IT发展决定的。互联网巨头搞中台,那是因为它们业务确实需要。至于一般互联网公司,特别是创业公司,对行业和企业业务的理解,大部分到不了那个深度;中台充其量就是一个销售话术或者实施某一类项目。
讲这么多前提条件是叫企业不要去做中台了吗?当然不是, 我们可是做中台的技术公司啊,我这么说叫我们过往的大客户情何以堪?可是我做产品的我,在给企业做这么多数字化规划以后,更是觉得技术本身是为业务服务,推动业务发展的,当然技术也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但是技术可以有多样, 方案可以有多种, 我们不用中台,我们用SAAS, 我们用SCRM,我们用ERP, 我们用社交电商…各种解决方案也是能够帮我们的企业创造出一样多的价值。每个技术模式有他的适用场景。
好吧废话不多说,我还是讲讲怎样建设中台吧:
中台的建设方式市面上主要有两种:
A. 一步建设到位:一步到位,用一段时间建设中台(比如1年、2年),建设好后再提供给多业务使用。
B. 边发展边建设:发展核心业务的同时,考虑多方需求及需求的通用性,边发展边建设中台,形成一次建设,多次使用。
在许多真实的案例中,采用一步建设到位的公司大部分中台化都失败了。为什么呢,其实可以想到,中台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减少业务重复开发的成本,如果一定要等中台做好了,再进行接入,有可能业务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已经自己先开发了,重新接入反而是增加了其成本,变得为了建设中台而中台化。
一般采取一步建设到位的大部分是一些传统企业,将中台外包出去,因为必须明确项目范围,所以会按照项目制的方式进行建设。这种会比较难以成功。有客户一上来就跟我说:你们有什么方案先给我, 你们在最短时间内做做到什么, 全都给我上了。 此时我的额头是有多少条黑线, 我明白集中开发是可以省钱,也可以说能直接看见效果。 可是建设中台是分布建设的能够贴合实际。作为乙方当然是希望系统可以一直维护,而不是做出来一个大而全但是企业用不上的中台。
而边发展边建设这个方式,一般适合于公司有一个核心业务,核心业务发展还不错,在核心业务的发展过程中也沉淀了比较多的能力。此时想要进行新业务发展时候,可以在原先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将其中台化,然后由其余产品接入。
同时需要对优先级进行判断,比如电商相关的产品,商品、订单均是必须的,则这部分必须要一起上线才可以接入。营销相关可以先有商业化后,再进行建设,一开始不用着急做营销相关产品。
中台建设的目标:减少重复开发,降低业务侧的开发成本。衡量的结果需要按照不同阶段进行区分:
l 初期:业务接入的速度以及效率
l 成熟稳定期:提高稳定性和服务能力,根据需求进行相关扩展
雷达型阶段模型中,BAPO评估模型覆盖了软件工程的业务支撑、架构支撑、软件过程、组织保障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五个级别,可以全面、科学地对产品线的研发能力进行指导和评估,同时CMMI模型主要用于对软件过程改善和软件过程评估,对软件开发流程中的需求开发阶段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在企业中台建设中,我们认为存在四个相互依赖的中台开发问题,即:业务支撑:如何从中台产品中获利;架构支撑:构建中台的技术手段;软件过程:中台开发中的流程、角色、职责和关系;组织保障:角色和职责到组织结构的实际映射。这四个问题互相关联,一个维度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维度的变化。业务支撑是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必须优先考虑;架构支撑反映中台软件结构和规则中的业务问题;软件过程构建由架构支撑确定的中台产品;最后,通过组织保障执行软件过程。
l 技术向来不应该是脱离业务而单独去建设的,中台的建设也不能蒙头只做能力,更多的在于这个能力对于业务的价值。所以做之前还是需要先考虑还业务的价值,再进行动手。避免做到一半,花费了十分多的精力,还发现其用不起来。
l 做产品也是做服务:中台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的需要才产生的,所以需要把公司内的不同项目组都当成自己的客户,当产品稳定后需要考虑好怎么更好的服务好不同的业务线,提升对接效率。
· 业务中台与数据中台相互促进,为企业业务的发展、管理者更好的决策提供支持。其中,业务中台的存在是为了围绕公司业务运营进行服务,将获取更多维度数据传递给数据中台,由数据中台挖掘新的价值反馈给业务中台,以优化业务运营。
技术中台说白了就是强调资源整合、能力沉淀的平台体系,当技术前台实现业务功能时,为他们提供底层的技术、数据等资源和能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