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企业其实在很多年前就有了建大平台的实践经验,那在中台被热议时,我相信你一定听过很多质疑声。比如,有人说:“中台就是个怪名词,它不就是已经做了好多年的平台吗?”确实,中台源于平台,但它的战略高度要比平台高很多。
阿里提出中台战略后,很多企业开始拿着自己的系统与阿里的中台对标。有的企业在十多年前就完成了大一统的集中式系统拆分,实现了从传统大单体应用向大平台的演进,他们将公共能力和核心能力分开建设,解决了公共模块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那这是不是阿里所说的中台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阿里的中台到底是什么样的。
阿里业务中台的前身是共享平台,而原来的共享平台更多的被当作资源团队,他们承接各业务方的需求,并为业务方在基础服务上做定制开发。 阿里业务中台的目标是把核心服务链路(会员、商品、交易、营销、店铺、资金结算等)整体当作一个平台产品来做,为前端业务提供的是业务解决方案,而不是彼此独立的系统。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传统企业大平台战略和阿里中台战略的差异。
平台只是将部分通用的公共能力独立为共享平台。虽然可以通过 API 或者数据对外提供公共共享服务,解决系
统重复建设的问题,但这类平台并没有和企业内的其它平台或应用,实现页面、业务流程和数据从前端到后端的全面融合,并且没有将核心业务服务链路作为一个整体方案考虑,各平台仍然是分离且独立的。
平台解决了公共能力复用的问题,但离中台的目标显然还有一段差距!
先看一下阿里自己人对中台的定义:“中台是一个基础的理念和架构,我们要把所有的基础服务用中台的思路建设,进行联通,共同支持上端的业务。业务中台更多的是支持在线业务,数据中台提供了基础数据处理能力和很多的数据产品给所有业务方去用。业务中台、数据中台、算法中台等等一起提供对上层业务的支撑。”
再看一下思特沃克对中台的定义:“中台是企业级能力复用平台。”
综上,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关于中台的关键词:共享、联通、融合和创新。联通是前台以及中台之间的联通,融合是前台流程和数据的融合,并以共享的方式支持前端一线业务的发展和创新。
我认为,中台首先体现的是一种企业级的能力,它提供的是一套企业级的整体解决方案,解决小到企业、集团,大到生态圈的能力共享、联通和融合问题,支持业务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平台联通和数据融合为用户提供一致的体验,更敏捷地支撑前台一线业务。
中台来源于平台,但中台和平台相比,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它主要体现在这三个关键能力上:对前台业务的快速响应能力;企业级复用能力;从前台、中台到后台的设计、研发、页面操作、流程服务和数据的无缝联通、融合能力。
其中最关键的是快速响应能力和企业级的无缝联通和融合能力,尤其是对于跨业经营的超大型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相对互联网企业而言,传统企业的渠道应用更多样化,有面向内部人员的门店类应用、面向外部用户的互联网电商以及移动 APP 类应用。这些应用面向的用户和场景可能不同,但其功能类似,基本涵盖了核心业务能力。此外,传统企业也会将部分核心应用的页面或 API 服务能力开放给生态圈第三方,相互借力发展。
为了适应不同业务和渠道的发展,过去很多企业的做法是开发很多独立的应用或 APP。但由于 IT 系统建设初期并没有企业级的整体规划,平台之间融合不好,就导致了用户体验不好,最关键的是用户并不想装那么多 APP。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实现统一运营,很多企业开始缩减 APP 的数量,开始通过一个 APP 集成企业内的所有能力,联通前台所有的核心业务链路。
由于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和 IT 系统建设发展的历程与互联网企业不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传统企业的中台建设策略与阿里中台战略也应该有所差异,需要共享的内容也不一样。
由于渠道多样化,传统企业不仅要将通用能力中台化,以实现通用能力的沉淀、共享和复用,这里的通用能力对应 DDD 的通用域或支撑域;传统企业还需要将核心能力中台化,以满足不同渠道的核心业务能力共享和复用的需求,避免传统核心和互联网不同渠道应用出现“后端双核心、前端两张皮”的问题,这里的核心能力对应 DDD 的核心域。
这就属于业务中台的范畴了,我们需要解决核心业务链路的联通和不同渠道服务共享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解决系统微服务拆分后的数据孤岛、数据融合和业务创新等问题,这就属于数据中台的范畴了,尤其是当我们采用分布式架构以后,我们就更应该关注微服务拆分后的数据融合和共享问题了。
综上,在中台设计和规划时,我们需要整体考虑企业内前台、中台以及后台应用的协同,实现不同渠道应用的前端页面、流程和服务的共享,还有核心业务链路的联通以及前台流程和数据的融合、共享,支持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