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希疆 阿里巴巴供应链研究中心

我们知道企业运营一般有三个重点:产品、营销、供应链。新零售时代,供应链变得越来越重要。好多顶尖的企业一定是供应链做得非常好的,它们不怎么做营销,比如像ZARA、宜家这样的零售商。


零售业态冰火两重天

最近这两年,零售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一个重构的过程。零售业态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了。但是每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在持续的增长,这说明什么问题?

市场是在持续增长的,只不过在里面出现了一些结构的调整。现在下滑最严重的是专业店的业态,包括各类专门店、专营店、专卖店,很多传统的零售商,品牌商在持续地关闭店铺,比如百丽、美邦等。

这里面不能光看数字,因为会有误导,比如我们也看到很多店铺在持续增长,像迪卡侬、宜家,现在又冒出很多新的专营店,像名创优品、小米之家这样的。

其实在这背后,不是说这个业态不行,而是这个业态经营者的商业模式不行。

比如你会发现下滑最多的是代理、加盟这些模式,反而自营、直营专营店模式还在增长。

另外一个是百货,也是最近两年普遍下滑的业态,特别是一些区域性的单体百货。

我们看这些上市的百货集团,新的规划都在往购物中心转型。但也不能讲百货就不行。比如说河北有一家地区百货店叫信誉楼,这两年还在持续扩展。因为它的商业模式98%都是自营,柜台主任都是买手,依靠供应链不断优化供需匹配。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某种商业业态不行,而是是思考它们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这两年,我们看到大型超市增长疲软,营业利润下滑比较厉害,但是这里面也有分化,比如这两年食品超市就是一个热点,包括永辉超市,还有盒马鲜生。

超市里还有一个细分的业态,便利店现在成了一个投资风口。根据普华永道的调研,整个便利店毛利率是最高的,超市大概只有17%,百货也只有17-18%,但便利店可以达到20%以上。

便利店的坪效也是最高的,特别是小型50-100平米的便利店,所以成为投资的一个热点。同时,我们看到便利店也是高频消费,天然的流量入口。

当然增长最快的还是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全球新建的购物中心几乎一半都在中国。不过,中国购物中心已经出现了地产过剩的趋势。在一线城市,整个Shopping Mall的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做到差异化的竞争,特色化的竞争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零售业是如何赚钱的

总体上,这几年整个零售业态还在持续分化。另外,我们来看零售业是如何赚钱的。

我们把零售业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营型零售,比如各类专业店、超市;还有一类是零售的基础设施型业态,比如Shopping Mall、联营的百货。

Shopping Mall在日本不被看做一种零售业态,这其实是一个商业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多业态的集合体,一般会有一个中心店,百货或大型超市,再配以专业店、餐饮、娱乐、百货、购物中心等。

而自营性的零售业态,基本逻辑是低毛利+高周转。高毛利当然很好,但是高毛利很难做到的,你凭什么比别人定的价格要高?

例如,美国有一家食品超市,全食超市,全部售卖天然、有机食品,价格是普通超市的一倍以上。但是这两年下滑得也很多,因为有新的竞争对手进来。

所以,零售业定高价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等于是给竞争对手机会。普遍意义上,零售业靠的是高速周转赚钱。

但我们知道在中国,库存周转天数一般是非常高的,比如超市普遍52天以上,还有40%的超市在60天-90天以上,但在国外大多是30多天。

由于,中国零售业周转速度慢,所以普遍由供应商来提供资金,就是账期。此外,还有后台毛利等各种隐形规则。

所以,我们认为未来整个零售会回归正常,这是我们基本的判断。

再讲到新零售,我认为有很多可以探讨的东西,业界也有很多实践。但我们还是从结果来检验零售。如果你采用新的技术,适用新的消费需求,获得超过行业平均绩效水平的经营结果,那么你就是新零售。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检阅,5年后我们才能看清楚谁是真正的新零售。


新零售的内核是商业模式的转变

新零售至少有一些新的特征。比如,我们认为新零售重构了人、货、场这三个商业要素。

(1)人。过去的“人”是不可见的,认知模糊的,而我们现在有技术可以实现对人可识别、可到达、可交互。

我们可以搞清楚一个客户进来,逛了哪些楼层、进了哪些店铺,停留了多长时间,拿取了哪些商品。我们知道这些数据是有价值的。

(2)货。过去我们的货品管理比较粗放,特别是联营的百货,其实是不管理库存的,库存不可见,单品不可管理。

新零售要求对货品精准管理。因为货是对需求的满足,要做到对需求的精准匹配,只有进行数据化的基于单品的管理,才可以做到很精准。

(3)场。过去是各自割裂的实体卖场,现在是线上线下融合打通,多个场景融合;过去是以地理位置为中心的商业,现在是场景化的、以人为中心的商业。

新零售的内核是商业模式的转变,从B2C的商业模式转向C2B的商业模式。

C2B是阿里巴巴提出的互联网时代新的商业模式,但是很多人把它理解得比较狭窄,局限在定制和零售。其实,还有更广阔的商业场景。

我们对C2B有一个架构方面的解释,分成四个要素:

▪1.与客户共创价值

▪2.个性化营销

▪3.拉动式配销

▪4.柔性化生产

这四个配合起来构成了C2B完整的闭环。


第一个:与客户共创价值

过去,很多企业是火箭发射式的企业。企业内有专业的研发部门,有很多聪明的头脑,经过秘密研发就突然宣布推出了新的产品。而新零售时代,我们需要探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构建一个新的消费者社区,通过跟客户之间高效的互动来共创产品。

这个产品具备什么功能,怎么定价,多少数量,都是跟客户一起商量来制定的。淘宝上很多新兴品牌都在往这方面探索。

比如,海尔定制平台,他们构建了一个母婴社区,有几万粉丝与海尔一起,通过10万次以上的创意交互,开展全流程共创,海尔从中发现她们喜欢什么样的洗衣设备,共同开发了Sunny壁挂干衣机这样的产品,非常受欢迎。


第二个:个性化营销

在产品越来越个性化、产品种类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传统的单向的、广播式的、灌输式的营销方式失效了。

我们必须依靠精准营销的方式。通过大数据洞察,通过SNS传播方式,把碎片化的需求聚集起来,形成商业上的可能性。

大数据营销还是B与C的割裂,而社群化营销,包括网红的社群化方式,是产销合一的方式,这是一种营销的高级形态,是品牌的互联网化。


第三个:拉动式配销

我们根据市场需求真实的反馈,来决定给客户提供什么产品,什么时候提供,提供多少数量,这在供应链管理体系里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做法了。


第四个:柔性化生产

中国零售业发展到现在,缺少一个环节,就是制造业零售。在日本,全渠道和O2O之前经历了这样一个制造业零售的阶段,但中国没有,所以我们发现全渠道非常难做,因为你缺乏自主品牌的产品。

所以,我们认为做零售一定要关注工业思想、关注智能制造和工业4.0。

如果你不关注制造业,做不到快速产品迭代更新,做不到小批量对市场作出快速反应,永远基于现货做分销、做零售,这不是产业的终局。因为消费需求变化太快了,未来零售业拼的是PB(自有品牌)的商品。这是我们对C2B的理解。


零售业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后面我们谈一下对零售业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其实也不是一个趋势,很多应该已经是现状了。


第一个趋势:供应链未来是网状协同的价值网络。

当我们在谈供应链的时候,还是一个线性的、链式的结构,我认为这个是整个工业时代的思考。

当产品需求是确定的,信息是少量的、结构性的时候,供应链是链式结构。而未来,当海量个性化需求出现,数据也是海量、非结构化的时候,链式的供应结构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网状的供应结构,因为网状是最具有弹性,而且反应速度最快,每一个网络节点都可以单独或联合供给。

我们现在看到一些企业在做探索,比如一些品牌的设计、生产、仓配等环节,他们直接服务客户,听取客户的反馈评价,而不是像过去由链主-品牌商来管控。

终局是像滴滴和Uber,完全是一个网状型结构,一个剧场散场之后,可能同时并发出5000人的用车需求,完全个性化的需求,依靠社会化的供应网络短期内可以被满足,而依靠一个组织很难做到这一点。

在5月26号第一届阿里巴巴供应链开放日,曾鸣教授(湖畔大学教务长)提出了一个观点:“在供应链和协同网络价值之间,还有一个过度的商业模式就是S2b”。

我想很多在座的同学已经在网上看到了他的观点, S2b(Supply Chain Platform To Business)是一个供应平台来赋能小b,通过一些小b来服务平台客户,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

以前我们讲行业的B2B是一个风口,但是S2b这个概念可能更为准确。赋能型供应平台提供所有小b需要的基本能力,包括技术能力、货品服务、金融服务、信用保障、售后服务等。这是商业上很重要的一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供应链一定是端到端的。

过去,很多人谈供应链,大家谈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有些人谈的是仓储和物流,制造业专家谈的是生产制造,而我们认为一定是端到端的。

从消费端到分销领域,一直到品牌方到生产制造、原料采购,一定是端到端的服务。

整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价值链互联网化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两年整个后端互联网成熟度是非常高的,比如零售业,比如营销端的互联网化。特别在中国营销端的互联网化,品牌的互联网化,比欧美应该领先十年以上的,很多玩法已经非常极致了。

而且,我们零售业的互联网化占比非常高,达到13%左右,欧美也只有英国可以达到这样的占比。

但是在整个上游,包括分销端,生产制造和采购的互联网化才刚刚开始,我估计互联网化占比只有5%左右,甚至更低。

而整个制造互联网化,就是现在方兴未艾的智能制造和工业4.0,仅仅是凤毛麟角,所以这方面潜力非常大。


第三个趋势:供应链的起点是研发和设计环节。

这是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都能够体会到设计和研发已经决定供应链80%的成本,决定你的运营、生产和物流的成本。

一个商品设计出来,已经决定了它是否能滞销,是否会形成库存。它设计出来,你就知道生产成本是多少,物流配送的成本是多少。

在整个供应链的后端去花很大精力做流程改善、成本节省,也只有20%的空间。所以新品的研发变得非常关键。

在这个环节,我们必须用新的技术、包括大数据、AI去提升整个研发过程的效率。

这个非常好理解,在个性化时代,产品的批量越来越小,过去新品研发成本可能是1万块,批量10万件,摊到每个产品上研发成本只有1毛钱;但现在我们的所有产品都是小批量,一个产品出来只能卖300-500件,你的研发成本如果还是按1万件的话,你的研发成本分摊就会非常高。


第四个趋势:弹性、敏捷、智慧会成为供应链非常重要的特征。

弹性实际上就是我们讲的柔性供应链部分,是指产线和供应链体系,能够在个性化、小批量、大批量之间自由切换,同时交期、成本不会变化很大。

比如,现在国内一些企业,青岛红领做西服定制,索菲亚做家具定制,生产一件和一万件的成本是差不多的。弹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随需而动,实现供需和谐。

另外就是敏捷,我们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要快速出货供货以捕捉市场需求。所有的行业都能感受到“快”这个趋势。

例如,服装行业,过去提前6-9个月做设计,现在也只能提前3-4个月,而一些快时尚的企业,现在像zara这样的企业就2-3周的时间,从设计到摆上货架非常块。

还有智慧化。我们最终要实现商业智能,这里面有三个主要要素,第一个数据,第二算法,第三产品,首先我们要产生数据,实现初始化过程,这是成本很高的过程,但必须做,有了数据通过算法,最后产品化,才能实现商业的智能化。


第五个趋势:人工智能在整个供应链领域的每个环节都发生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现在已经一些比较成熟的应用,比如天猫超市的数据化选品,还有智能补货系统。当一个企业管理的SKU数非常巨大,比如几万件的时候,通过机器算法的工具去做。未来智慧门店里怎么陈列,装修风格,其实都可以通过数据化的方式指引。

说到工业4.0,我们都知道MES系统是当下非常热门的产品,可以实现生产工序每一个设备的在线化,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实现自动排产,多款式混合自动排产。

一个生产线可以生产多个品种,前提是我必须知道哪个工位,哪个工序、哪台设备是空闲和冗余的。所以在整个流程上,我们觉得人工智能有很多应用的空间。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下我们做供应链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零售端更赚钱,而不是让自身的效率更高,所以整个供应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产销的协同。

我们把商业的本质概括为:对需求的精准和快速满足,首先是精准的满足,市场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商品。第二满足需求还要快速,如果速度很慢是不赚钱的。

商业本质本身就是怎么快速实现价值流动,如果你流速很慢一定会库存很高或者断货,运营成本高,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想供应链未来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去做。

注:本文根据希疆在6月10日云栖大会上海峰会新零售论坛的演讲整理,原题为《新零售时代供应链发展的五大趋势》,来源为《阿里商业评论》